拉巴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地中海边的蓝白小镇新华社客户端 [复制链接]

1#

从圣托酒庄的品酒露台望出去(顾功尧摄)顾功尧

提起地中海沿岸的蓝白小镇,首先跃出脑海的关键词,大概会是浪漫,再联想到具体地名,希腊的圣托里尼岛恐怕会当仁不让地占据首位。然而,随着游客足迹的日渐延伸,环地中海地区不仅有更多色调相似的小镇为世人所知,而且在彼此对比之中,每一个小镇背后独特的故事和韵味也变得鲜明起来。

圣托里尼:古迹与美酒

年的元旦,我第一次踏上圣托里尼。作为留学生和背包客,只记得地中海冬季里的凄风苦雨,搭着岛上的公交车走马观花到访了悬崖边的蓝顶教堂、伊亚村的风车和空荡无人的各色海滩,几乎没有感受到圣岛在大多数人口中的浪漫。

十多年后的仲春时节,故地重游,租车自驾悠闲地环岛,方才在游人如织的菲拉和伊亚等村镇之外,从更多的角度品味圣托里尼。

地处东地中海十字路口的圣托里尼,在七千年前的海上贸易中便占有一席之地。那时几乎还属于新石器时代,濒临大海、因贸易而兴盛的阿克罗蒂里便形成于这一时期。无论是其所处历史年代,还是在封闭大屋顶下整体展示遗址全貌的形式,这处圣岛考古发掘遗址中的瑰宝,总令我想起西安半坡遗址,甚至从出土文物多为陶器这一点上,也可见亚欧大陆的两端在遥相呼应。

今日游客所见的阿克罗蒂里遗址,时钟停留在了公元前17世纪的某一刻。当时反复发生的地震,塑造了当下圣托里尼及周边小岛的形貌,也迫使古人最终遗弃了几经重建的村子。顺着远古街巷脉络搭建的木质步道,来访者可以如同古人一般走进这座废墟。

最令人叹服的,是不时出现的多层建筑,两层甚至三层的框架依稀尚存,熬过了四千年的时光。房前指示牌上,点明了这些“豪宅”中曾经装饰过的壁画,我这才意识到先前在一些图册上见过的爱琴海早期文明的名画,比如双手提着渔获的渔人或者对打中的拳击手等形象,竟然出自阿克罗蒂里。

由此回想,岛上偶遇的几家餐厅墙上都装饰着那幅渔人形象,为这座旅游胜地增加了历史韵味。美景美食,自然还须美酒相伴。幸而这岛上有一座以“圣托”为名的酒庄,利用火山岩土壤培育本地特色的葡萄品种,酿出若干不同口味的美酒,其中上好的甜酒,唤作“圣托之酒”。酒庄选址同样极佳,将品酒就餐的露台设置在面朝火山岛的悬崖之上。品酒游客络绎不绝,运气够好才能赶上紧挨栏杆的观景餐桌,再花上十几欧元,就可享受一套7杯各不相同的美酒,佐以当地特色的奶酪丁、面包丁和油橄榄,便是浪漫的极佳诠释。

阿克罗蒂里废墟中那些数量众多、大小各异的陶罐,是否也曾经盛满了美酒,供当时的人们如此这般地享受片刻美景与安宁呢?

乌达雅城堡:高墙拱卫千年

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向西濒临大西洋,严格来讲它只能算作环地中海地区,但这并不妨碍它坐拥一座袖珍的蓝白小城——乌达雅城堡。

乌达雅原是摩洛哥当地一个柏柏尔部落的称谓,因其能征善战,被四百年前的摩洛哥君主迁来驻扎这座海边的前哨堡垒,卫戍身后一街之隔的拉巴特麦地那老城。而这城堡本身的历史,却可继续上溯到距今九百年前,其目的仍是军事。

如果说欣赏圣托里尼艳阳下的美景应当搭配一杯葡萄佳酿,那么趁着清晨前往探索乌达雅,以麦地那街边的烙饼配酸菜疙瘩汤作为早餐打底,就再合适不过了。走出略显杂乱的老城街道,越过小广场,突然来到赭黄色的城堡高墙边,一派肃穆威严的气势压了下来。

同名的乌达雅门,造型气派,却开在城墙的拐角处,我揣测大概也是出于有利城防的缘故。贴着城墙根,通往大门的道路须拾级而上,正好有充足时间端详门上的雕刻装饰。马蹄形的门拱上,大多是抽象的波浪或者卷草花纹,和伊斯兰世界众多的装饰艺术精品相比,绝称不上繁复,而那画龙点睛之笔,则在于门楣下左右两角对称布置的扇贝造型。扇贝的形象多见于古典时代的欧洲,在北非城门得见,颇有几分意外。

穿过大门,城堡里并不见军事痕迹,蓝白刷漆的低矮民房紧密地挨在一起,夹住了狭窄曲折的街巷。此时早已日上三竿,但街道里依旧静得出奇,偶尔有穿着传统长袍的老人匆匆走过,或者三三两两的孩子害羞地绕过我们这帮不速之客。看不见面向游客的商业气息,大概是因为这城堡毕竟与市区近在咫尺,没有必要在城墙内的弹丸之地去大肆开发餐厅旅店,这似乎是印证了“大隐隐于市”的道理吧。

城堡里的制高点,是清真寺的宣礼塔。在小巷中信步而行,视线常被迫近的院墙遮挡,只有转到路口时,才能抬头望见那与城墙同色的砖石堆砌起来的方形高塔。主体塔身接近最高处,又向上伸出一截狭小的加层,其上再覆以穹顶。这样的形制在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和北非颇为常见。实际上,今日乌达雅城堡中的民居样式也是四五百年前从安达卢西亚避难而来的摩尔人留下的痕迹。

走不多久,便从面朝大西洋的另一座城门穿出乌达雅,视野开阔起来,眼前的景色称不上浪漫,却极为丰富。城墙外的地面向着海滩倾斜下去,一片未经修剪的草地里分布着朴素的坟冢,然而穿过林立的墓碑,海边的沙滩上不乏戏水休闲的大人小孩,尽享被海湾两侧环抱的防波堤营造出的风平浪静。

昔日的战斗堡垒与今时的百姓民居,逝者安息净土与人间游乐海滩,都融合在这一隅之地。

西迪·布·赛义德:人间烟火气

从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的海港车站出发,坐上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轻轨火车,穿越潟湖,再经过积淀厚重的迦太基遗址区,就能来到地中海南岸的蓝白小镇——西迪·布·赛义德。

作为当地人举家度周末的市郊好去处,这里最适用的关键词当属“人间烟火气”。从火车站出来,还未走进镇子,公路边的咖啡店和茶室便几乎坐满了悠闲看街景的男女老少。转进爬坡向上的主街后,路两旁尽是店铺,画廊的画架、餐具店的五彩塔津锅、服装店如彩旗般招展的柏柏尔长袍等等,密密匝匝占据了多半人行道,令人目不暇接。

若想拍一张单纯的街景,或者在刷得鲜亮的蓝门白墙边合影留念,着实不易。镜头中定会出现扶老携幼的本地人或者结伴出行的青年男女。于是,我们干脆效仿他们,攀几级台阶,去光顾主街制高点处的一间茶室,坐在露台上欣赏这熙来攘往的人群,甚至还可越过几重屋顶,眺望到蔚蓝的地中海。

这茶室的饮料花样不少,但游客点单率最高的,多半是特色推荐的杏仁薄荷茶。虽然比普通茶贵出一倍,但稍微琢磨,换算起来不过是加了10元钱人民币买来茶水上满满当当的一层新鲜杏仁,又坐享了满眼风景,便觉物有所值。

茶水的最佳拍档,则是隔壁铺面滚烫出锅的炸油饼。两三个小伙子分工得当、流水作业,和面塑形、下锅翻炸、装袋撒糖,不间断的配合产出仍不能及时满足所有顾客。茶室老板似乎并不介意茶客们带着邻居家的油饼入内,我也有样学样,转身下楼排队抢购。茶的醇厚和杏仁的苦中回甘,正好能解去一些油饼的甜腻,此刻即使油烟飘上了露台,闻起来也不觉恼人。

对于我们这样的中国游客而言,意外发现来自于茶室斜对面的一家餐馆,俯瞰过去无非是白色的墙壁和蓝色的木门,手写的当地菜单摆在街边,并无特别之处,仔细看,却能发现那菜单架旁还另立着一幅一人多高的易拉宝海报,上书4个汉字——兰州拉面,海报的下半部用英文简述了自清代以来的兰州牛肉面历史,并以一张色泽鲜亮、勾人食欲的拉面照片收尾。看来这是这家餐馆在传统突尼斯菜之外特别添加的中华美食。若放在今日的国际大都市,一道正宗的中国菜,早已稀松平常,可是在这经济欠发达的北非小镇,竟也能他乡遇故知,则不禁让人感慨中国游客和中餐实实在在地挺进了全球。

来源:年4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第7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