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丝绸之路考古提供中国方案 [复制链接]

1#

对30年前的一场学术报告会,王建新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年6月,日本著名考古学家樋口隆康来到西北大学,作关于阿富汗考古的学术报告。作为考古工作者,精通日语的王建新担任翻译。

报告过程中,樋口隆康问到:“中国境内月氏的考古文化遗存在哪里?”满座哑然。樋口隆康说:“要知道,中国才是月氏的故乡。”

月氏是曾经活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在西汉时被匈奴击败,西迁中亚。公元前年,张骞为联合大月氏夹攻匈奴,第一次出使西域,由此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标志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全线贯通。

作为中国的考古学者,却说不清楚一支故乡在中国的游牧民族的历史踪迹;丝绸之路的开创者是中国人,但其考古研究却被欧美及俄罗斯、日本学术界把持和主导……樋口隆康之问,深深刺痛了王建新。痛心之余,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在丝绸之路考古方面有所建树!”

时光荏苒,年2月,王建新领衔的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当选陕西省第七批“三秦楷模”。

过去的20年,这支考古队以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直面科研难关,取得一系列首创性的重大考古发现——最终确认《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的古代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遗存,从而构建起丝绸之路考古的中国话语权和研究主导权,为丝绸之路考古提供了广为认可的“中国方案”,并将中国游牧文化考古理论和实践带入国际领先水平。

走出去,发出“中国好声音”

“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周秦汉唐,丝绸之路”——这是当年王建新和同事们一同画下的西北大学考古学科的宏伟蓝图。年,做足学术准备的考古队走出“象牙塔”,走进了茫茫戈壁,探寻多年前的历史风烟。

年,欧亚游牧考古国际研讨会在新疆巴里坤召开。图为与会代表在中高台遗址合影。西北大学供图

“走马观花——下马观花——精准发掘”——10年间,他们数百次往返于陕西、甘肃、新疆等地,在实践中提出“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的理论,打破了学术界长久以来“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论断。

年,团队在东天山地区发现了疑似是大月氏王庭遗址的“东黑沟遗址群”,该成果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然而,这个重大发现到底是不是大月氏遗址?要想得到国际学术界公认,就必须走进中亚,沿着其西迁路线“走出去”,找到西迁中亚的大月氏遗存,做到两相印证。

年的中国考古学会年会上,王建新积极向同行阐述了中国考古走出国门的重要性。他提出:“中国考古一定要走出去,只有把中国放在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下来看待,才能更清晰地认知中华文明的特质和优势。”“开展境外考古,掌握世界文明的一手资料,不再吃‘学术剩饭’,才能发出‘中国好声音’!”

年,拉巴特墓地发掘现场,中乌学者配合工作。西北大学供图

“走出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面对陌生的国度,王建新既茫然又担心——在那里考古研究,能否得到国外同行的支持配合?能否得到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在中亚开展考古研究有没有外交政策支持?

“既然中国考古一定要走出去,那就由我开始吧!”年,王建新成为了首个进入中亚开展考古研究的中国学者。

不吃剩饭,走出中国人的考古之路

从东天山出发,追踪月氏西迁路线,到达乌兹别克斯坦。在境外考古工作中,考古队逐步探索出了“大范围系统区域调查与小规模科学精准发掘相结合”的研究模式。

年,考古队先在撒马尔罕西南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带找到了属于康居文化遗存的撒扎干遗址,这个发现令人振奋不已。因为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当年正是经康居抵达月氏的。

年,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小城拜松,考古队发现拉巴特墓地。经过对时空范围、文化特征等方面的系统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界一致认可:拉巴特遗址很可能就是寻找已久、西迁中亚的大月氏!这意味着:考古队用中国话语为阐释丝绸之路的真实历史提供了实证资料和科学依据。

年,中乌考古队员在撒扎干遗址新建成的保护大棚前合影。西北大学供图

“走出去”12年,中亚考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年,“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月氏与康居的考古发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引起当地公众、国际学术界以及全球各大媒体的高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