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又看完一本书,胡赛尼的作品《追风筝的人》,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小说里面的风筝,果然是有象征意义的,按译者的旁观角度来看,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但是对于主人公阿米尔来说,风筝则是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大半辈子都在弥补这一缺失过的部分,只有追求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小说的背景是阿富汗战争,家族的兴衰,小人物的生活倾颓,街区的繁华荒芜,影射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变化。对于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很多时候都在讲述阿富汗人的生活态度,“毕竟,生活并非印度电影。阿富汗人喜欢说:生活总会继续。他们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顾像游牧部落那样风尘仆仆地缓慢前进。”悲情的阿富汗人善于接受一切的苦痛,默默的忍受。
主人公的生命历程也是典型的阿富汗人命运,阿米尔,作为一代英雄的儿子,与仆人哈桑,一个哈扎拉人,有着情同手足的感情,一起成长,一起追风筝。然而出现了故事出现转折,由于自己的懦弱让哈桑受辱,留下大半辈子的深深愧疚,以致后来回到战火连天的阿富汗,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事实上,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从这里看来,阿米尔的一生都与哈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就是因为哈桑,让整个故事添上了深深的社会烙印。
另外两个人对主人公的影响也是一辈子的,一个是父亲,一个喜欢“有气概的男人”的英雄,而阿米尔却是一个喜欢看书讲故事的小少爷,总是引起父亲的反感。阿米尔的一生都受到父亲人生价值观的影响,父亲是个爱国、有同情心、有血性的阿富汗纯爷们儿,自然而然在阿米尔的记忆里有着一个个根深蒂固的片段,“我记得爸爸爬到一半,从梯子一跃而下,从口袋里掏出烟盒。他把盒子清空,从土路中央抓起一把灰泥。他亲吻泥土,把它放进盒子,把盒子放进胸前的口袋,贴着他的心”,“不到两个钟头之前,为了一个素昧平生的女子的清白,爸爸甘愿吃一颗子弹。而如今,若非同一个女人的求情,他会毫不犹豫地将一个汉子掐死”。被人们视为英雄的父亲在美国的艰苦日子里,吃着常人不能吃的苦痛,对儿子的关心照顾也是尽其所能,也让阿米尔的爱情在这儿一步步生根发芽结果。另一个人是父亲的合伙人,最好的朋友,阿辛汗,自阿米尔很小的时候就给了阿米尔最真诚的理解与支持,给他买书买笔记本,在阿米尔每次伤心的时候都能给予最知心的关怀,也就是他,到后来给阿米尔指出“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对于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起到了最核心的转折作用。
“到伊斯兰堡要四个小时,我几乎一路睡过去。我梦到很多东西,而我所记得的,只有大杂烩似的景象,栩栩如生的记忆碎片如同旋转架上的名片,不断在我脑里闪过。爸爸为我十三岁生日腌制羊肉。索拉雅和我初尝云雨,太阳从东边升起,我们耳里仍有婚礼音乐的袅袅余音,她涂了指甲花的手和我十指相扣。爸爸带我和哈桑到贾拉拉巴特的草莓地——主人告诉我们,只要买四公斤,我们就可随意大吃,最后我们两个撑得肚子发痛。哈桑的血从臀部的裤子滴下来,滴在雪地上,看上去那么暗,几乎是黑色的。血缘是最重要的,我的孩子。雅米拉阿姨拍拍索拉雅的膝盖说,只有真主最清楚,也许事情不是这样的。睡在爸爸房子的屋顶上。爸爸说惟一的罪行是盗窃。当你说谎,你偷走了人们知道真相的权利。拉辛汗在电话里,告诉我那儿有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这些是阿米尔一生印象最深刻的事情,通过这一段的简单回忆,各个片段都代表了小说的不同阶段,显然阿米尔的人生是悲情的,阿富汗人的典型人生,他的英雄父亲、他的仆人兄弟、他的挚爱长辈、他的贤惠老婆、他的安静侄儿。很多人物,代表了各种不同的阿富汗写照。
小说除了对人物角色的塑造以外,还从侧面讲到阿富汗在战争期间的变化,尤其是针对儿童的阐述,“我想起一句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看来的话,或者是从别人口里听来的:阿富汗有很多儿童,但没有童年。”没有童年,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当俄国人被驱赶出去,塔利班却又变成另一种形式的俄国压迫政权,依然没有和平没有安全,整天的枪声,破落的街道屋舍,让人心凉,阿米尔只身进入塔利班政权核心,才发现塔利班恶人竟然是当初侮辱哈桑的胡塞夫,经过男人之间的厮杀搏斗,命悬一线,最后在哈桑的儿子、他的侄子索拉博的弹弓拯救下,顺利让他虎口逃生,带着索拉博离开了阿富汗,去到安全的美国大地。
而事实上,可怜的孩子们总是很善良的,索拉博一直带着哈桑的影子,尤其是哈桑的善良,“爸爸常说,甚至连伤害坏人也是不对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还因为坏人有时也会变好。”小说中的索拉博对于胡塞夫的伤害,让他一直处于愧疚之中。
后面阿米尔为了赎罪,有这样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让我很是感触。又让我想起最初的阿富汗,“有一年某个邻居的小孩爬上松树,去捡风筝,结果树枝不堪重负,他从三十英尺高的地方跌下来,摔得再也无法行走,但他跌下来时手里还抓着那只风筝。如果追风筝的人手里拿着风筝,没有人能将它拿走。这不是规则,而是风俗。”追风筝的风俗,多少有种追求千千万万遍的勇敢。
小说也有美好的地方,“看到镜子中索拉雅笑靥如花,我第一次低声对她说我爱她。一阵指甲花般的红晕在她脸庞绽放。”面对爱情,总是美好的,很喜欢这种感觉,阿米尔对所拉雅的爱是不论任何情况的,即使索拉雅有过并不光彩的过事,这是真的爱情,生活很艰辛,所有的阿富汗人在那个时代都很艰辛,文章在这里的美好,仅仅是在于激发了人们内心的那片贫瘠。
整篇小说让人心头不甚暗沉,各种悲情剧的种子都能在里面找到,每一阶段都能引起一段触动,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这也是最后阿米尔所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