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调平和,玩笑多多。李安的现场,没有媒体标题下的剑拔弩张。
导演李安
10年没有出现在中国内地,没有发表过任何公开演讲,也没有出现在任何一份官方名单上,李安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飘然而至。我在内,现场不少凭借VIP卡进入的人,需要克制一下意外和激动,毕竟门口不时飘来因为无法进入而哭泣抗议的声音。之前我没有收到李安会来的风声,当天电影节的标题是:“票房即将超美,中国离老大还差几步?”我走上会场台阶时,还对于即将听闻的内容有些疑惑。在两个小时之后,李安的真诚和“慢一点”的劝言,引爆成了全中国的话题炸弹。
能够游走于东西方价值观,又能抓住人性的核心,李安用“力道”来形容他对中国古典文化中蕴藏的宝藏的掌握。他说自己就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年轻时一看美国电影,父母讲什么都忘记。而我们自身的力道究竟是什么,需要我们琢磨出来。”他分享自身“晚熟”的经历以后,几天里我参加的论坛讨论和导演的私人酒会里,由李安的一番表达,引来一种对于中国电影界的普遍的自省和焦虑,这倒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CJEM总裁郑泰成告诉我,韩国也经历了这个时期。寻找一种全球化的电影语言,这是东西方文化里的共同命题。
韩国CJEM电影全球总裁郑泰成
李安那两小时里的“金句”后来广为流传,是因为涉及了他实践中遭遇的东西方价值观碰撞,以及对电影精神内核的观照。如今火热的中国电影市场催生了一大批新的电影人,编剧们熟读美国编剧书,把中国的内容往里一凑,短期取得了成功。李安形容这是把上海菜的细火慢炖的老味道,变成了速食面。他担心的是:“长期来讲,中国文化比美国悠久很多,我们需要现代化,而英美主导了好几百年了,必须赶上去跟他们齐头并进,把术业、手法、世界共同的电影学好,这是基本功。”
金爵奖主席埃米尔·库斯图里卡说:“过去我们拍电影时有亚里士多德的美学影响,用传统的美学工具在银幕上表现现实生活。现在却只剩下一个单一标准,票房。”他对全球化的形容是,“想把墨西哥的花儿移植到塞尔维亚的高山上”。好莱坞电影虽然大家都喜欢,却并不是深入挖掘人性的。“现在很少有电影可以直接打破现代的假象,可以打破每天通过各式各样方式想要影响我们的假象。”电影《十诫》编剧、波兰人克日什托夫·皮耶谢维茨说,电影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