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北京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1月15日北京本土确诊病例溯源情况:该病例发病前14天内均无外省市旅居史,工作期间偶尔会收发国际邮件。
该病例自述近期曾收发过国际邮件。该国际邮件于1月7日自加拿大发出,途经美国及中国香港到达北京,病例于1月11日收到邮件,1月13日出现嗓子痒症状,1月14日出现乏力、发热症状,1月15日肺部CT未见新冠肺炎典型表现,综合1月14日、15日、16日病例标本的核酸检测CT值的变化,结合临床表现和检测结果,初步判断病例处于感染的早期阶段。
该病例自述,在此期间其仅接触邮件包装外表面和文件纸张首页,未接触包装内表面和其他纸张。目前已采集该国际邮件环境标本22件,其中包装外表面2件、内表面2件以及文件内纸张标本8件,经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并检测出奥密克戎变异株特异性突变位点。
作为密接者,快件派送员及其家属已被集中隔离,二次核酸检测阴性,家庭采样无阳性。
据悉,目前已经判定密切接触者69人,均已落位管控,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采集各类风险人员标本人。截至目前,与病例同住及同工作的人员标本均为阴性;其他各类风险人员标本均为阴性;外环境采样共件,除病例家庭和工作单位个人工位外环境阳性外,其余风险点位外环境标本均为阴性。
经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该病毒与北京既往病例以及近期国内外省(市)报告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均存在差异,不属于同一传播链;与年12月北美和新加坡等地分离的部分毒株相似度较高。
近一年来多起境外输入引发疫情,其中不少是“物传人”!
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不完全统计发现,近一年来,境外输入引发的本土疫情中,源头涉及境外输入的人、物、环境,其中物传人比例较大!
1.广东深圳:境外物品的可能性大
广东省深圳市1月10日疫情新闻发布会通报:4例病例感染病毒均为德尔塔变异株,且%同源。本次疫情中的“病例1”从事国际货物供应链工作,近期有境外物品接触史。综合分析,本起疫情为境外输入引起的本土疫情,暴露于境外新冠病毒污染物品引起感染的可能性大。
此外,1月16日深圳报告新增2例确诊病例,其中,病例17的基因测序结果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与深圳以往境外输入病例不同源,与全球数据库中北美地区上传较多序列的基因组%同源。
1月17日的深圳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病例17从事境外冷冻试剂收发货工作,1月12日接触和分拆了来自北美的快递,未做好个人防护,14日出现咽痛症状,15日核酸初筛阳性,不排除本起疫情由暴露于境外输入的新冠病毒污染物品引起感染的可能性。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病毒溯源正在进行中。
2.浙江宁波:不排除“物传人”可能性
1月3日浙江省宁波市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通报,首发病例标本基因测序结果为新冠肺炎病毒德尔塔变异株(AY.57进化分支),与近期越南主要流行毒株的基因组序列同源性较高。目前该病毒来源尚不明确。根据专家分析研判,不排除“物传人”可能性。
3.陕西西安:与境外输入病例高度同源
年12月21日,陕西省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陕西省疾控中心共对36例本土病例标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全部为德尔塔变异株,均与12月4日巴基斯坦入境航班PK(伊斯兰堡—西安)旅客中发现的境外输入病例高度同源。
4.内蒙古满洲里:初步分析为境外入境货物
年11月30日,满洲里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公布,经过大量走访、调查、研判,综合考虑国家疾控病毒检测及基因测序情况,初步分析本次满洲里疫情为境外入境货物携带病毒,通过“人传人、物传人”方式导致疫情传播扩散。
5.福建莆田:境外输入病例感染
年9月13日,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县长吴海端在《新闻1+1》节目中介绍,本轮疫情有三个传播链条,病毒传播速度较快,目前初步判定,新加坡入境人员林某杰是疫情的源头。对此,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9月16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该名病例有非常大可能性是在隔离期间感染,从而导致了后续疫情的发生。
6.上海:暴露于境外输入病毒污染的环境
年8月23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消息,经流行病学调查,专家综合研判分析,8月20日、21日发布的浦东机场5例本土确诊病例的感染来源可以聚焦在暴露于境外输入病毒污染的人员或环境,个人存在防护疏忽而引发的感染。
7.浙江宁波:接触阳性船员或物品
年8月11日,浙江省新增境外关联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1例,为宁波市北仑区梅山港集装箱码头工人。8月18日,浙江省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北仑本次疫情感染来源为码头工人接触“长锦秋田”货轮阳性船员或物品。
8.海南海口:入境货运航班引发
年8月5日,海口市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8月9日,据海口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介绍,初步判定该病例感染病毒源自海口美兰机场俄罗斯入境货运航班。
9.河南郑州:与缅甸入境确诊患者相关
年8月2日,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通报,经基因测序,郑州疫情最初2名感染者与缅甸入境确诊患者相关,均为德尔塔变异毒株。
10.江苏南京:俄罗斯CA入境航班
年7月30日,南京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介绍,南京本轮疫情源头为俄罗斯CA入境航班,为德尔塔毒株。
11.云南瑞丽:人或物从缅甸输入
年4月3日,云南省瑞丽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介绍,此次瑞丽疫情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高度同源,与缅甸上传GISAID数据库的28条基因组序列同属B.1.36.16进化分支,高度疑似引起瑞丽疫情的病毒通过人或物从缅甸输入。
12.河北石家庄: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引起
年3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海河传媒中心电视新闻中心联合津云新媒体的直播节目中表示,“这次石家庄疫情的源头,就是一个从俄罗斯回国的无症状感染者,这个无症状感染者传染了石家庄的一个人,这个人感染后也是无症状感染者,他又传给了他的家人,他的家人是有症状感染者,是石家庄1号病人,之后,病毒就慢慢传开了。”
13.辽宁沈阳:入境人员解除隔离后发病
年1月11日沈阳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介绍,沈阳本次疫情传播源头为入境人员在解除隔离后发病,医院就诊活动和家庭社区活动,导致后续这些病例或感染者引起相关家庭和公共场所内的疫情传播。本次疫情的病例主要是通过密切接触者排查发现。
14.辽宁大连:散装货品导致感染
年1月3日辽宁省大连市疫情新闻发布会介绍,初步判定这次大连的本土疫情来源于被新冠病毒污染的进口冷链产品,绝大多数病例为码头工人因为搬运俄罗斯籍货轮上新冠病毒阳性的散装货品导致感染并传播。
进口水果还能吃、能买吗?
近期我国多地香蕉、火龙果、车厘子等多种进口水果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年关将近,进口水果还能吃、能买吗?湖南疾控最新解答:
1.进口水果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会不会传染?
湖南疾控专家认为,目前境外多为高风险地区,疫情较为严重,由于感染者在劳动作业过程中污染了水果及外包装,但病毒在保存水果的温度下存活时间短。核酸检测呈阳性,有可能是活病毒,也可能是死病毒或病毒片段,不一定有传染性,只能表示曾经被新冠病毒污染过。
新冠病毒要使人感染,必须要有足够数量、具有传染性的活病毒进入人体。如果只是少量病毒,它们是很难越过我们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就无法使人感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消费者经采购和加工冷链食品而感染新冠病毒的案例报道。
2.进口冷链食品还安全吗?
首先,进口冷链食品从国外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我国海关、进口企业、商场超市等多次消毒和核酸检测,发现阳性产品会立即进行下架封存处置,能流入市场的漏网之鱼少之又少。其次,我国从食品或食品外包装检测出核酸阳性,绝大多数属于轻度污染,极少数属于重度污染。只有那些长期重复接触这些污染的人,才有可能造成感染,像物流工人、装卸工等。疾控专家表示,对于广大的消费者来说,因采购食用进口冷链引起感染的风险非常低。
3.购买进口水果要注意什么?
虽然进口水果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是小概率事件,但也不可掉以轻心,注意个人防护,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
消费者购买进口水果,要去正规的超市、卖场、水果专营店选购,这里的水果已经接受了较为严格的检疫检查,可以用手机扫一扫“湘冷链”溯源码查询水果产地、来源、消毒、检疫信息,不要采购来路不明的进口水果,提倡登记消费信息。挑选进口水果时,建议佩戴口罩,戴上一次性手套或一次性塑料袋套住手进行挑选,尽量避免徒手接触食品表面。
4.进口水果怎么处理更安全?
湖南疾控专家建议,进口水果买回家后首先用酒精或消毒湿巾对外包装喷洒或擦拭消再根据水果特点选择清洗方式,可以用清水浸泡10到20分钟;也可选择市面上销售合格的水果清洁剂进行清洗,再用清水冲净。在清洗完毕以后,对用过的器具要进行消毒处理,最后一定要用清水冲洗干净。消毒清洗过程中要做好戴口罩、戴一次性手套等防护措施,清洗完成后要洗净双手。
来源:健康时报、北京发布、深圳发布、湖南疾控
编辑: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