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6月1日电题:跨越国界,他们愿做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友谊使者新华社记者许祖华、林胜概、孙正好中国同中亚国家始终秉持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原则发展关系,政治互信不断深化,务实合作提质升级,国际协作走深走实,特别是年5月在西安召开的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成为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史上的里程碑。近年来,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致力于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友好合作的“友谊使者”,其中既有考古学者,也有高校教师,还有创业青年……他们跨越地理与文化之界,串联起一段段质朴真诚的友情。来自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考古工作者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联合考古(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工作进展怎么样,有什么新发现?”近日,在位于古都西安的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参与中乌联合考古项目的青年教师唐云鹏正通过
“双方合作办学,能给彼此更多的启发和促进”年10月12日,西北工业大学与“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合作设立的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正式启用。这是双方教育交流结出的硕果,也是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文合作不断深化的缩影。来自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的刘哲教授是首批前往分校授课交流的老师之一。今年4月,随着春季学期的到来,他与西北工业大学的20多位教师带着成熟的教学内容与体系,抵哈开展了为期10天的集中授课。“在哈萨克斯坦分校,学生们的主动性特别高。”刘哲说,“分校采用的小班制、研讨型模式与我们的教学理念很契合,收效也很显著。”在授课中,刘哲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材料计算学课程中。“学生们对前沿知识的渴望让我触动。这项创新的研究方法对他们而言是耳目一新的,为此他们主动学习编程技能,并完成了学习任务。”回国后,刘哲仍然会与分校学生保持沟通,定期进行课题讨论。“还有一些当地的教师主动询问能否来中国交流一段时间。”刘哲分享道,“交流是双向的,双方都获得了很大的促进和启发。我们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在学习和体验异国文化和办学理念,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优势互补,实现了‘双赢’。”来自土库曼斯坦的刘木在中国古都西安游玩(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我想为推动中亚国家和中国之间的交流作出更大贡献”来自土库曼斯坦的刘木,目前在西安与他人合作经营着两家公司。“我们希望把更多中国的优质产品引入土库曼斯坦,同时也把家乡的特色产品等带到中国市场。”他举例说,“我们从中国进口的电子设备和农业加工机械等,都是土库曼斯坦市场迫切需求的。”据统计,年陕西与中亚五国进出口总额达到57.9亿元,同比增长%;今年1月至4月,陕西与中亚五国进出口总额31.99亿元,同比增长.6%。刘木高度评价中欧班列的作用,“中欧班列的开通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仅大幅缩短了运输时间,还降低了成本”。“在中国的这份亲身体验让我坚信,更加深入和密切的交流对两国都有巨大的价值。”刘木说,“我想为推动中亚国家和中国之间的交流作出更大贡献。”目前,中国已成为中亚国家学生留学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青年塔亚,是一名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年来到西北大学留学。“中国的历史文化十分悠久,现代中国也非常开放且富有活力,相信在这里我能找到理想中的未来。”塔亚说。塔亚表示,留学的收获远不止于课堂中的知识。她切实体验了中国生活的便利,如便捷的支付方式与发达的交通系统,“哪里都能‘扫码解决’,在中国生活真的太方便了。”“我希望让我们国家的人们更了解中国。我想传播的不仅是已经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或者‘中国品牌’,还有其背后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塔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