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987年,江苏小伙借给朋友一千元,25 [复制链接]

1#

年的一天,从西班牙归国的华侨富商孙胜荣正在酒店里垂头丧气地整理行李准备返回西班牙,突然他接到了一通电话,电话那头是派出所所长王腾碧,“孙先生,张爱民找到了”。

“真的吗?他现在在哪里?”

“估计半小时就会到达你所在的宾馆”

半小时之后,孙胜荣见到了自己思念20多年的大哥张爱民,他激动地说道,“大哥,我终于找到你了,我可想死你了”。

随后,孙胜荣提出给张爱民在徐州购买两套住房,却被张爱民婉言谢绝。无奈之下,孙胜荣只能通过开设酒庄的方式,投资了多万,开设了一家专营红酒的店面,全权交给大哥管理。

那么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孙胜荣苦苦寻找了25年,两人的感情究竟好到什么程度呢?

左张爱民,右孙胜荣

孙胜荣年出生在浙江丽水市青田县温溪镇港头村,家中有八个兄弟姊妹,生活非常的贫困。年,14岁的孙胜荣辍学打工,来到哥哥在徐州开的理发店当洗头工。

由于常年在南方生活,小小年纪的孙胜荣很难适应徐州寒冷的天气,双手经常冻得发青,手上出现了严重的冻疮。

在所有的顾客中,24岁的张爱民对孙胜荣特别关心,每次来都对他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当时剪一个头要8毛钱,孙胜荣的手艺并不好,很多顾客都不想让他洗头理发,可张爱民却对孙胜荣很信任,每次都让他给自己理发。

张爱民经常光顾这家店,渐渐地与孙胜荣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好。

张爱民

不过,虽然孙胜荣手艺越来越好,可当时的经营环境并不好,理一个发才8毛钱,随着顾客越来越少,哥哥的理发店实在经营不下去了,不得不关门歇业,孙胜荣也只能和哥哥前往了温州。

在温州,孙胜荣接连找了几份工作,可每一家呆的时间都不长,不是待遇不好就是工作环境太差,孙胜荣于是进入一家眼镜厂,从事打磨眼镜片的工作。

平常,孙胜荣总是穿着一身黝黑的工作服,蓬头垢面,面黄肌瘦。

年冬天的一个上午,孙胜荣去店旁的一家商店购买香烟,突然背后传来一个声音,“阿云”

听到这个熟悉的声音,孙胜荣扭头看去,眼前正是此前在徐州对自己关爱有加的张爱民。

左张爱民,右孙胜荣

张爱民看到孙胜荣邋里邋遢,非常地关切地问“阿云,你混得怎么样?是不是遭了什么罪?”说着,张爱民就拉着孙胜荣走进了一家饭馆,他给孙胜荣点了红烧猪蹄儿,红烧牛肉等荤菜,两人要了一壶酒,边吃边聊了起来。

孙胜荣此时道出了压抑许久的苦楚,“大哥,我没有一技之长,4个月换了三份工作,现在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根本没有脸回家看父母”。

听到兄弟这样说,张爱民为他打气,“兄弟,天无绝人之路,你会理发,不怕没饭吃,干脆你来徐州吧,我帮你”。

大哥的热情让孙胜荣备受鼓舞,经过慎重考虑,一个周之后,孙胜荣真的买了一张前往徐州的火车票,找到了张爱民。

张爱民此时刚入职一家工厂,一个月工资不到90块钱,他没有忘记前几日的承诺,用自己攒了一年多的工资多块钱在徐州老东门附近盘下了一个20多平方米的理发店,然后置办了新的沙发镜子和理发工具,和几个朋友一起把店里的墙粉刷了一遍。

张爱民对孙胜荣说“兄弟,我是你的后盾,你好好干就行,这个钱你不要有压力,就当我投资了”。张爱民与孙胜荣没有签署任何的协议,完全属于无偿资助,如果亏了,张爱民会损失严重,但张爱民并没有考虑那么多。

开业初期,孙胜荣雇不起人,一个人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热心的张爱民挂念这个小弟弟,每天下班他都会骑车跑十几公里来看孙胜荣,还带着从食堂打来的饭菜,有空就帮助孙胜荣招呼顾客,竭尽全力地支持他。

尽管孙胜荣勤劳朴实,不过由于当时竞争非常的激烈,理发店的生意始终不温不火,这让孙胜荣总觉得对不起大哥。

此时孙胜荣看到杭州一则征兵启事,怀着参军梦的孙胜荣果断报了名,不久后收到了体检通知,要前往杭州体检。

由于时间紧迫,孙胜荣没有时间告诉张爱民,自己急匆匆地就不辞而别。

张爱民不知道孙胜荣去了哪里,时间长了,他只能把店面里的东西变卖处置。张爱民并不责怪孙胜荣,他知道自己兄弟一定是有特殊的情况。

其实孙胜荣一直都在惦记着张爱民,入伍之后,孙胜荣一直在给张爱民写信,可那个年代通信并不发达,孙胜荣一连给张爱民寄出了八封信,却都如石沉大海,没有任何的回信,这时孙胜荣才明白张爱民一定是换了单位,所以没有收到信。

孙胜荣心中一直都惦记这块钱,他想早日还给张爱民大哥。

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出国热,浙江很多青年纷纷出国,退伍后的孙胜荣也随着亲友们加入到海外的淘金大队。

年,孙胜荣来到了西班牙,因为没有技能,孙胜荣在西班牙端过盘子,做过厨师,摆过小摊儿,尝尽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不过他都咬着牙坚持下来,最终进入到当地的小商品经营行业。

经过多年的打拼,孙胜荣吃苦耐劳的精神迎来了回报,他成立了自己的依依集团,获得了不菲的利润,孙胜荣成功当选为中西百货协会主席,欧洲华人商会副会长,成为西班牙的知名华侨。

然而事业越成功,孙胜荣的心事就越重,他心中始终惦念着自己当年的恩人张爱民,孙胜荣越有钱,他就越想早日找到张爱民,还给他这块钱。

年的春天,孙胜荣从西班牙回国,开始寻找张爱民,当时他来到徐州,却发现当年理发店的门头已经找不到,而张爱民工作的厂房也搬迁了,孙胜荣只能拿着地图一条街道一条街道地找,希望通过当年的记忆找到张爱民。

可由于时间有限,孙胜荣整整找了一天也没有得到丝毫的线索,他只能遗憾离开。

年,孙胜荣再次返回徐州,这次他从张爱民生活地点周围3公里开始一条街道一条街道的问,当问到一个老旧小区的老人,“你们这里是否有一个人叫张爱民”时,老人说“他在这个小区12号楼7层”。

听到这句话,孙胜荣喜出望外,他立刻找到了12号楼,一口气跑了上去,敲响了7层楼的房门。

可令孙胜荣失望的是,开门的是一位70多岁的大爷,根本不是张爱民,浑身大汗的孙胜荣一屁股坐在了地上,久久无法起身。

不过孙胜荣并没有轻易地放弃,在烈日之下,他一天换好几身衣服,又苦苦找寻了两天,可是依然一无所获。

年,孙胜荣又来到了徐州,此时他放弃了自己寻找的想法,而是借助派出所的力量,他走访了很多派出所,得到的答复都是查无此人,当走到云龙湖派出所时,所长王腾碧被孙胜荣的这份真情所感动。

王腾碧当场表示“我会帮你找到张爱民的,你不用担心,只要张爱民现在住在徐州,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会找到他。今天找不到,我们明天还会继续找”。

孙胜荣非常的感激,拉着所长的手说道,“辛苦大家了,非常感谢你们”。

当时王腾碧从数据库中根据孙胜荣提供的年龄和姓名,搜索到全市一共有个张爱民,经过仔细辨认,最终确定了最为相似的一个人。

孙胜荣按照这个地址找了过去,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此时张爱民已经搬了家,孙胜荣很无奈,自言自语道“大哥,你究竟在哪里?你是考验我的心成不成吗?”

孙胜荣只能返回派出所,此时民警又通过技术手段查到了张爱民的电话号码,可是打过去一直无人接听,孙胜荣有些气馁,“也许我和大哥真的没有缘分,也许人生总是有诸多的遗憾”。

绝望的孙胜荣回到酒店,他买好了返程的机票,准备离开徐州。

第二天早上,孙胜荣接到了王腾碧的电话,原来,王腾碧早上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再次拨打了那个电话,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电话竟然接通了。

王腾碧问电话那头的人“你好,我是派出所的,请问你是叫张爱民吗?”

“是的,我是,请问你有什么事吗?”

“你在西班牙有没有亲戚?”

“我的亲戚都在徐州,在西班牙我没有朋友”。

“你多年前有没有资助过一个小男孩,他现在正在到处找你”

“是不是阿云?他现在在哪里?”张爱民有些激动。

“他现在在电力宾馆,我马上开车去接你”。

张爱民说道“我离那儿不远,我直接去酒店直接找他,麻烦你把他的电话给我”

到达酒店之后,张爱民给孙胜荣打了一个电话,“阿云你在哪里?我已经到了酒店门口”,孙胜荣此时正在休息,得知大哥到了门口,他来不及漱口,穿上衣服急匆匆地就往楼下跑。

当孙胜荣走下楼梯,与张爱民相距十几米时,他已经认出了20多年未见的大哥。

张爱民也认出了孙胜荣,两人快速地跑了起来,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孙胜荣没有想到这一次真的找到了张爱民,他说道“老天啊,这不是做梦吧,大哥苍天有眼,我终于找到了你,我真的太幸福了”。

张爱民也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过了片刻说道,“阿云老弟,我也日夜思念你,你年轻时遭遇那么多的坎坷,我们总算又见面了”。

孙胜荣拉着张爱民的手说道“这么多年的愿望我终于实现了,每年一到春节,我一想到还没找到你,心情就会非常失落,今天终于是实现多年夙愿,让我们做一世再不分离的兄弟”。

孙胜荣取消了定好的机票,两人在酒店把酒言欢,彻夜长谈,互相倾诉多年来的经历。

当年张爱民换到了徐州一家机械厂,在年被买断了工龄,如今经营了一家古董店,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是养活一家人还是没有问题。

孙胜荣觉得张爱民的这份工作非常地辛苦,说道“大哥,我给你在徐州买两套房子养老吧”。

可孙胜荣的这个想法却遭到了张爱民的反对,“使不得,使不得,千万使不得,我当年帮你,就把你当成亲弟弟一样,没想过任何的回报,你这样子会让我们的这曾纯洁的友谊沾上铜臭味。再说我现在生活过得平淡,也很富足,不需要任何的资助”。

大哥的这番话让孙胜荣非常汗颜,确实,当年大哥的纯真朴实他至今记忆犹新,大哥绝不是因为钱而帮助自己,不过这份恩情却一定要还。

孙胜荣摇了摇头,“那不行,我一直记到今天,如果没有大哥,我哪能有今天的成就,大哥如果不想要房的话,我给大哥买一辆车吧,这样你去哪都很方便”

张爱民举起了酒杯,不再接茬,“今天咱们不聊这个,只谈感情”。

大哥的这个态度让孙胜荣非常的无奈,张爱民淡泊名利,房也不要,车也不要,我还能为他做点什么呢?

很快心思活络的孙胜荣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在徐州闹市商业区投资了多万,租下了一个多平米的红酒庄,取名为凯茜蕾酒庄,将西班牙的红酒、橄榄油进口到徐州,让张爱民担任董事长,全权负责酒庄的打理。

面对孙胜荣的盛情,虽然张爱民百般推辞,但孙胜荣下定了决心,他苦口婆心地劝说张爱民,“这个酒庄就是咱们兄弟之间感情的连接,你只有接受了,咱们以后的联系才会更加紧密。这个投资是让我们兄弟有一个沟通交流平台,培养我们共同的生活情趣和语言”。

最终张爱民松了口,“你这么相信我,把这么重要的店铺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我没有理由再推辞,一定会把它全力经营好的。”

年12月30日,酒庄正式开业,此后在张爱民的经营下,酒庄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孙胜荣和张爱民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每次回国,孙胜荣一定要到徐州看望张爱民。

张爱民把酒庄的每一笔账都算得清清楚楚,可是孙胜荣却从来不过问,不管酒庄是亏还是赚,只要张爱民开心,他就感觉非常的满足。

从年以后,孙胜荣每年都会携带着妻儿从西班牙来到徐州,和张爱民一同共度佳节。

有一年春天,张爱民不幸扭了腰,卧床不能动,每天都是由孙胜荣背着他去上厕所,每天带着张爱民下楼遛弯儿晒太阳,孙胜荣说“徐州就是我的第2个家,爱民是我一辈子的大哥”。

年,中国好人榜在江苏揭榜,张爱民被评选为江苏好人,得知此事之后的孙胜荣立刻从西班牙返回了徐州,与自己的大哥分享这份喜悦。

张爱民平时非常的低调,身边只要有需要帮忙的人,他从来义不容辞地帮助,当时他之所以会在派出所留下电话,就是因为“爱管闲事”,有一天,张爱民坐在店中,听到隔壁非常的吵,过去一看发现隔壁店老板与顾客发生了争吵,因为害怕对方打老板,张爱民拨打了,正是因为这则电话,将张爱民的信息留在了公共平台上,这才让所长找到了张爱民。

张爱民很有爱心,一直在默默做公益,他的酒庄聘请了一些下岗职工和勤工俭学的学生帮忙打理,平时也积极捐款,他做好事从来不喜欢出风头,总是低调地从事着爱心事业。

张爱民曾经创立了一个爱心公益群,里面有数百位爱心人士,这些人都是为了帮助青田贫困地区的孩子,张爱民说“表面上看我们是在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其实是在帮助我们自己,社会上承担受责任的人越多,这个社会才会越好,人民才会越来越亲善”。

有记者曾经问过张爱民,“你当初帮助孙胜荣是否后悔过,如果别人也来寻求帮助,你还会帮吗?”张爱民给出了肯定答案,“我一样会帮的”。

对于酒庄,张爱民说“酒庄虽然写到我名下,但其实它永远属于孙总,我只是代为管理,早晚都要还回去的。”

在这份情谊之下,孙胜荣的两个孩子也被送到了张爱民的身边,孙胜荣甚至将两个孩子的姓都改成了张。孙胜荣让儿女学习中国的文化,向张爱民学习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

孙胜荣的儿子非常喜欢张爱民,有一次在搓澡的时候,他对张爱民说,“大伯,等你老了,我也开车来接你,给你搓背”

听了这句话,张爱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两代人通过一千块成为莫逆之交,如今他们的孩子也继承了这份情感。

当年的块钱放到今天价值可能远超过10万元,而孙胜荣也给予了充足的回报。知恩图报,不过如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