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上海茶馆(1)上海文化
上海虽然是在元朝设立上海县的,但是那时的上海只是一个小渔村,上海真正发展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洞开,上海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成为通商口岸,从此十里洋场渐渐繁荣,因此上海文化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同的,他是东西交融,西洋文化占有重要地位的,因此世人常称之为海派文化。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代名词。多元和开新是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海派文化精华所在。
①上海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a.上海的建筑文化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
b.上海的舞台文化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
c.上海的音乐文化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上海的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
d.上海的饮食文化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②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a.开放性
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b.创造性
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的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c.扬弃性
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形势之下,有些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d.是多元性
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致先进与落后,甚至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也有可能混杂其间,特别需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2)上海茶文化
上海是我国经济中心,是特大型城市,是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以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
①上海是我国茶叶集散地和茶叶出口重要口岸
上海地处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汇合处,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及浙江等省茶叶沿江流向上海,并经海路进入国际市场。上海又是万商云集的工商城市,是茶叶集散地。上海不产茶叶,但在百余年对外贸易史上,一直是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口岸,时至今日,我国仍有1/3以上的茶叶通过上海港出口。上海也是大的茶叶消费市场,有多万人,流动人口多万,海外旅游者余万。海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江西、湖北、安徽、浙江、福建、江苏、湖南及西藏等15个省区的茶叶及北京、湖北保健茶均销往上海市场。上海商检局设有我国最大、设备最完善的出口茶叶检验机构,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是我国茶叶出口的骨干企业,并拥有我国最大的茶叶拼配和小包装工厂。上海东方牌健茶已销往全国市场。上海茶叶创立的万年青牌、天坛牌商标,在国际绿茶市场上享有盛誉,上海拼配加工的茶叶先后在国内获奖27个,其中在法国、比利时、西班牙获国际奖7个,获国家金质奖1个,国家银质奖1个,外经贸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个。上海近年来先后接待过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香港、台湾茶人及团体,就学术、’茶艺等进行广泛交流,尤其是台湾茶艺纷纷来沪献艺,更增添了都市现代茶文化气氛。
②闻名遐迩的湖心亭茶楼为沪上增添光彩
上海有众多的观光胜地,主要有中共一大会址、孙中山故居、鲁迅纪念馆、宋庆龄故居、周公馆,名胜古迹有豫园、玉佛寺、龙华、淀山湖。豫园门外的湖心亭茶楼是上海现存最古老的茶楼,堪称中华第一茶楼,以其古典建筑与风格成为中外游客品茗场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瑞典首相、加拿大总督、西哈努克亲王、马尔他总统等国家元首和首脑以及世界歌星胡里昂,都在湖心亭茶楼领略中华茶文化的魅力。我国茶楼众多,仅湖心亭茶楼获此殊荣。海峡两岸茶艺界同行也常在此切磋技艺,著名的台湾无我茶会专程来此表演。
③现今上海各界名人对茶文化建设推波助澜
鲁迅先生喜欢品茗,他讲过一句很有学问的话:“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这里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有好茶喝;二是有了好茶还要会喝,不喝马虎茶,要品茗,喝出味道来;三是讲清福,鲁迅先生一生清贫,唯喝茶为爱好。今天,上海各界名人倡导茶文化,弘扬茶文化。上海市人大副主任、著名生物学家谈家桢教授连续三届担任上海市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并多次亲自参加重要活动。全国*协副主席苏步青教授多次参加上海茶文化研讨会,倡导饮茶,建设茶文化。市文联主度夏征农不顾八十高龄亲自参加上海市茶叶学会组织的重阳节茶文化活动,并当场赋词一首。市委老领导、著名作家陈沂是沪上茶文化的积极参加者,并在《茶报》上著文宣传茶文化。全国*协常委杨堤,热心于茶文化,多次参加四海茶具博物馆活动。市委副书记陈至立为四海茶具博物馆亲笔题词:闻名遐迩。
④中国首家茶具博物馆就诞生在上海
紫砂茶具是茶文化中的奇葩,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近年来,海外出现了一股紫砂茶具收藏热,香港、台湾及新加坡、日本、泰国、美国、法国以及英国等紫砂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纷至沓来寻宝赏壶。宜兴丁蜀是紫砂茶具的发源地,那里有闻名的制壶大师及其精美作品。但在上海却有一所茶具博物馆,同样吸引着大批海外来客。壶具收藏家、紫砂陶艺家许四海自立茶具博物馆,件陈列品中,从半坡彩陶壶开始一直到当代制壶大师巧夺天工的紫砂茗壶,许四海个人收藏比一些专门单位还要多些、珍贵些。这里有展示解放前后七大名家顾景舟的“扁竹鼓壶”、蒋蓉的“荷花青蛙”、王寅春的“井纹壶”、朱同心的“松鼠葡萄”、裴石民的“柿子壶”、吴云根的“洋桶”,也有制壶高手邵大亨的“掇球壶”、惠孟臣的“柚子壶”、陈鸣远的“朱砂莲子壶”、杨彭年的“双线莲子壶”、陈曼生款的“柱础壶”。欣赏中华优秀的紫砂茶具,四海壶具博物馆是个好去处。
⑤上海是我国茶书重要出版基地
至年不完全统计,我国出版各类茶书(不包括港、台)共种,其中上海出版印刷发行的有22种,占8.76%,比例虽然不大,但份量很重的“三部头”却出自上海。中国茶叶学会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吴觉农选集》长达49.4万字,集“当代茶圣”七十年来的精湛茶业论著,极大地丰富了祖国茶业的历史宝库,是留给茶业界的重要文化遗产。第二本书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它是由农业出版社出版、上海新华书店发行,总字数达90万字。茶业卷是一部荟萃中外古今茶业科学知识的大型工具书,是中国茶业科学事业的一项基础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中国茶经》是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总字数达.3万字,这是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的一部茶经巨著,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的茶叶百利全书和经典性力作。《中国茶经》出版发行,对促进茶业科学的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的弘扬以及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⑥上海报刊广播电视介人茶文化活动
解放日报、文汇报、劳动报、新闻报、新民晚报等经常有茶文化活动的报道。年7月11日,解放日报周末版用整版7张彩照介绍城乡品茗和中外茶客及茶艺表演,并配以钱梁先生“茶之魅”的深刻见解,文中写道:中国的茶文化微妙的融人道家、儒家、释家的哲学色彩和多民族人民的礼俗,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茶文化内涵之深,内容之丰,是很难全面概括的,它更成为媒介,陶冶了饮茶人的情操。中国历史上提倡的以茶为涵,以茶养廉、以茶清*、以茶会友、以茶礼让、以茶会词会文等,充分体现了茶的和平友爱、清廉俭朴、高洁宁静的精神魅力。年4月10日,解放日报又以半版篇幅介绍厦门早茶、乾隆帝“荷露煮茗”、茶叶的故乡在中国、论茶之东渡日本、中国禁烟与英国禁茶和姑苏茶宴。文汇报在年3月24日用三分之二的一个版面介绍“魔壶”,为紫砂探秘。紫砂茶壶近年来突然被海内外多达数十万人的争购和收藏,使陶都宜兴走向繁荣昌盛,城乡大变,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成为各国各地区众多紫砂茶壶爱好者和收藏者的盛会。据说,上海收集紫砂壶的人多达千余人。生活周刊年2月24日用半版介绍壶痴许四海这位紫砂茶具收藏家、陶瓷艺术家的成长、发展过程。新民晚报年12月13日以一个版面,详细介绍闻名遐迩的四海壶具博物馆。新民晚报还经常报道茶艺、茶具及品茗技艺,年6月5日还刊登“共饮一壶,同享茶乐”一文,介绍紫砂茶具在新加坡举行的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中起到的特殊作用,披露了在会谈结束时,汪道涵将寓意吉祥、安康、富贵、长寿的四套“紫砂圣桃茶具”,亲手送给辜振甫,并请转赠给台湾友人的消息。新闻报用大量篇幅介绍沪上茶文化,“名茶自古伴名泉、宋园茶艺馆韵味深长”、“茶艺馆的社会责任”、“呼朋唤友饮茶去”、“汪怡记享清福”等文章耐人录味。劳动报是历届上海茶文化研讨会主办单位之一,劳动报经常有茶文化报道,与安徽工人报合编茶文化专版。上海电台《笑声与歌声》“空中茶馆”已经开办二年,它以侃大山形式,宣传茶文化,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空中茶馆”这档节目加盟新闻综合台。年7月,谈家桢教授为“空中茶馆”主持人于金玲挥毫题词:空中茶馆,以茶会友,无线电波,以声传情。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也有茶文化报道。上海敦煌国际文化艺术公司派出摄制小组赴北京、四川、广东等地拍摄茶文化的十集电视系列片“中华茶文化”,已在中央台播放,这是我国目前最长、最全面、内容最为丰富的茶文化电视片。
⑦从娃娃抓起培养学生懂得茶知识、茶礼仪
前几年,上海宋园茶艺馆在闸北区培训了大学生茶艺队、中小学生茶艺队,作过多场表演。年,少儿茶艺活动从闸北发展到黄浦。根据黄浦区教育局向中小学生提出的“文明举止、社交礼仪”的要求,黄浦区少年宫编排了《生活与劳动》补充教材——客来敬茶。其目的是弘扬茶文化,培养学生从小懂得茶知识、茶礼仪,学会泡茶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回家后向父母敬茶,向长辈敬茶。在上海市茶叶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上,黄浦区少儿茶艺表演队的表演受到欢迎。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主办、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编辑的《动手做》小报用一个版面介绍少儿茶艺活动。让少年儿童学习茶文化,是少儿教育中的一件新鲜事,有利于拓宽少儿教育领域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⑧上海市茶叶学会热心于都市茶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上海市茶叶学会是群众性茶业学术团体,基宗旨之一是弘扬祖国茶文化。十年来,一直积极宣传茶文化,在《茶报》上发表的茶文化文章就有80篇,谈家桢、陈沂、竣青、哈华、钱梁、王泽农、庄晚芳、陈兴琰、张志澄、张堂恒、胡坪、刘祖生、陈观沧、戴盟、童启庆、阮宇成、程启坤、王郁风和顾景舟等都在《茶报》上撰文,介绍茶文化的历史、传统和内涵,庄晚芳教授在《茶报》上提倡的“茶德”,业经《人民日报》和香港报纸上转载,在海外产生广泛影响。上海市茶叶学会扶持沪上茶艺馆的建立和发展,组织茶文化研讨会,参与组织海内外茶艺表演,以及电台“空中茶馆”的录制。会员中除工程技术、经济贸易人才外,还有一批文化界人士,包括研究员、微雕艺术家、茶艺馆馆长、报纸编委、电台节目主持人、文化艺术公司总经理、编辑,他们是茶文化生力军,一批年轻茶人走南闯北,不辞辛劳,深入到浙江、江苏、安徽、北京、四川、云南、广东、福建等省市,历时数月采集茶文化,精心制作系列电视片“中华茶文化”,为宣传、弘扬茶文化,建设新时期茶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上海市
叶学会成为茶文化的“带头羊”。
⑨上海都市现代茶文化成熟,并开始走向世界
由我国城市举办的国际性茶文化节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杭州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是在1年10月举行的,来自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美国、中国及香港、台湾地区近名代表参加,这次研讨会由浙江省国际文化交流会、浙江省茶叶学会等10个单位联合举办的。在这次研讨会的基础上,国家旅游局和浙江省*府在年4月下旬举办了91年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有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韩国、中国及台湾、香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名代表参加,其中海外来宾多人,国内各省市代表多人。此外8省1市54个厂家的新茶在会上展销。近年来,茶叶产区先后举办过茶叶节。中国信阳茶叶节已举办过两届,江苏溧阳茶叶节也办过两届,云南思茅年举办了首届国际普洱茶叶节,这三个地方的茶叶节,声势浩大,盛况空前,经贸效益显著。’94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以其独特的活动方式,体现改革开放后,上海茶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成果,探索上海在现代化进程中,茶文化与时代精神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方式和途径。通过国际茶文化学术研究,探讨茶文化走向世界,世界了解茶文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当代茶圣吴觉农在上海陈列室的建成和吴觉农茶学思想研讨会的召开,对全国茶业市场经济建设,茶业教育和茶业科研以及新时期茶文化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3)上海茶馆
上海的茶馆开始于清朝同治初年。在三茅阁桥临河而建设的“丽水台”茶馆楼宇轩敞,它是上海最早的规模较大的茶馆。继它之后,南京路上出现了第二家茶馆——“一洞天”。光绪二年(年),广东人在上海广东路的棋盘街北开了同芳茶居,兼营茶点,清晨供应鱼粥,中午供应各色点心,晚上供应莲子羹、杏仁酪。很快,在同芳茶居的对面出现了“怡珍茶居”,兼营烟酒。同芳茶居和怡珍茶居是早期上海茶馆中经营得颇具特色的茶馆。南市的湖心亭茶室、“也有轩”、“四美轩”和“春风得意楼”等都颇具盛名。
上海的茶馆从南市向北市发展,例如云南路的“鹤林春”、广东路的“松风阁”、福州路的“青莲阁”、九江路的“天香阁”、南京路上的“仝羽春”、“五云日升楼”等。
20世纪初,上海的茶馆深受欧洲和日本的熏染,音乐茶座、公园露天茶室纷纷兴起,迅速向全国的大中城市波及。据记载,民国八年(年)上海至少有家茶馆。
上海是近代茶馆的聚集地,上海人喜欢“孵茶馆”。上海人“孵茶馆”不仅能满足休闲的需求,而且得到艺术上的熏陶。南市老城厢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有多家茶馆,是上海茶馆的发祥地。上海茶馆主要分为老虎灶式茶馆、书场式茶馆、市场式茶馆、娱乐性茶馆。
20世纪80年代,由于茶文化的复兴,上海茶馆逐渐兴盛。到了90年代末,上海的各种茶馆、茶楼、茶艺馆和茶室约有50凹多处。高级茶馆有湖心亭茶楼、春风得意楼、宋园茶艺馆、汪怡记茶艺馆等二三十家。近几年新崛起的泡沫红茶坊有多家。
上海茶馆的经营活动是大海滩茶文化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讲究精神和艺术的融合,追求人文精神。上海茶文化立足于江南茶文化,与商业茶文化、名人茶文化、休闲茶文化、民族茶文化、外来茶文化相结合。
湖心亭茶楼追求“名人效应”。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楼品茗。茶楼还接待过西哈努克亲王夫妇、马耳他总统、加拿大总督、瑞典首相、日本首相等。湖心亭茶楼吸引了众多国际名流,比如法国总统夫人、德国总统夫人、赛车世界冠军、法国首席影星等。无数茶客纷纷前来,在名人坐过的地方留影。湖心亭茶楼每年都举办几场茶会,春天举办龙井茶会,秋天举办乌龙茶会,中秋兴办丝竹茶艺晚会、茶文化书画缘,新春举办赠春联茶会。湖心亭茶楼从春节的除夕到正月十五推出“喝元宝茶”的项目,迎合茶客的春节需要。
汪怡记茶庄始建于年,目前在二楼开设了汪怡记茶艺馆。汪怡记茶庄的装饰高雅,具有浓重的华夏气息,摆设了传统的桌椅、茶具,集名茶的销售、晶饮、批发和茶艺交流为一体,深受国际茶人的厚爱。
大境阁安溪乌龙茶艺馆的商业气氛浓郁,茶客远道而来观赏茶艺表演和品尝乌龙茶的风味。这里的茶艺规范、茶叶的质量好,既传播了茶文化,又促进了乌龙茶的销售。
为了适应不同层次茶客的需求,上海茶馆的茶资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上海的茶馆会在清晨5:30至9:00向老茶客推出茶资2元上下的特价茶,吸引了老茶客的光顾。雅俗共赏的上海茶文化,还有以名茶人馔的名茶佳肴。例如,上海的一些茶宴馆,其中著名的有天天旺酒家茶道馆、宏森茶宴馆。还有为茶客提供茶肴点心的“宋园”、“茗缘”等茶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