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号:公号历史知识局
NO.—《流浪地球》中北京到杭州要经上海,历史上如何正确的南下杭州
作者:吴卿
《流浪地球》在大年初一上映后,以悲壮浪漫的科幻背景、紧张激烈的电影剧情和美轮美奂的特效制作,同时赢得了观众和口碑,票房也随之大涨。
2月12日票房突破24亿
在《流浪地球》之前的中国科幻电影是这样的。
莫名喜感
《流浪地球》在网络键盘侠的口水中虽然存在着许多bug,但也丝毫不妨碍它获得“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称号。
在电影里,存在这这么一个有趣的情节:为了重启杭州的行星发动机,CN-11救援中队需要将“火石”从北京附近运送到杭州,途经上海。
被冻结了的上海东方之珠电视塔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然而从北京到杭州,是不需要经过上海的。
电影中给了这么一个背景设定作为解释:因为地球脱离了绕日轨道,以及行星发动机巨大推力的影响,上海附近的地球大陆板块发生了漂移,所以上海被塞到了北京到杭州的路线中。
上海需要往西移动公里。
那么历史上,从北京到杭州的真实路线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大运河出现以前
在机械动力没有出现之前的古代社会,人们的出行方式只有陆路和水路,主要交通工具也相应为马(车)和船舶。
那么北京到杭州是不是可以乘船走水路,愉快的“千里杭州一日还”呢?
很遗憾,在隋朝以前,是办不到的。
这里要讲到中国的水系特点。
因为中国地形趋势为由西往东逐渐走低,所以中国的各个水系大都具有西-东的总体走向趋势,这在东部地区的内河水系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国七大水系示意图
中国东部几乎没有南北走向的大型河流,北京到杭州更没有天然的河流沟通,所以北京到杭州无法走水路。
老老实实走陆路吧,只能迈开双脚或者牛拉马驮了。
我们选用最快的单人骑马或少数几人骑马且无多余负重的交通方式从北京出发。日行千里的马只存在于故事当中,视道路条件和马儿的体力不同,普通马儿一个小时能跑20-60公里。但是长时间奔跑也容易让马疲劳甚至累毙。所以在陆路畅通无阻的情况下,每天乘马疾行并不能持续太长时间,一天能走公里,即里地,这已经是不错的速度了。从北京到杭州的距离约为公里,日日不停的骑行的话,大概半个月可以到达。
如果考虑沿途人马休息,雨水天气,又或遇到山涧、河流阻隔,要绕行或者临时更换交通工具的话,这个时间至少需要一个月以上。
当然还有最理想的情况——“八百里加急”。
官方如果要传递紧急的文书和军事信息,一般是不考虑成本的,他们使用邮驿系统。在官道上,每隔25公里到30公里,朝廷会设置一个驿站。肩负使命的差役也不怕将马累死了,马儿的速度会被催发到极致,并且每到一个驿站就换一匹新马乘骑。差役也会星夜兼程,人累了的话就在驿站再换一个人。这样的人、马同时接力,是古代传递重要信息的可靠方式。
明朝驿站遗址
这时候一天的行进路程可以达到公里以上,即0里。从北京到杭州,不出3日就可以到达。
以上是不计成本而且非常理想的状况。实际上历朝历代要维持庞大的邮驿系统,都会给朝廷带来很大的财政负担。从驿站出现的秦朝开始,到隋朝,北京到杭州的这一线都不是国家的核心地带,是否有延绵不绝的官道和驿站,也是一个问题!
真实情况中,普通老百姓,骑驴步行的,没有三个月是从北京到达不了杭州的。君不见那从云贵地区进京赶考的士子,都得提前半年就得出发上路。
进京赶考==
二、大运河出现以后
大运河的出现让北京到杭州多了另外一种选择,水路。
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是两码事。
大运河,是隋朝时期,集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代之力,将春秋以来,中国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人工开凿的多个河渠与自然河流连接到一起的伟大运河工程。
从此,清一色的东西走向中国水系,突然多出来了南北走向的异类,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
大运河全长0多公里,从北京发端,往南偏西方向,蜿蜒至隋朝国都洛阳,然后再转向,往东南方向直到杭州。
大运河就像现在的高铁,它极大的刺激了北京到洛阳,洛阳到杭州的无限的可能发生。
它在水文地理上将中国由北到南的五个水系链接在了一起。
它在政治上沟通了中国南北,对刚刚历经近年的南北朝分裂的中国南北重新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它在军事上作用也不小,全国中心洛阳,沿大运河可以兵发南北,粮草也可以方便的调动。
它在民生上也利国利民,南北各种物资运输时间和成本都降低了,老百姓也有了水路这条更方便的从北京到杭州的旅行路线了。
别看绕了一个大弯子,但是有可能的情况下,古代出行或运输都会尽可能选择水路。
因为古代交通条件所限,道路并不是都能通达平坦的,所以走陆路经常会遇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遇到了江河湖泊还得涉水、换船或者绕行。同时陆路要么是人靠双腿走,要么是牛拉马驮,人和牛马总要休息,陆路的行走效率就愈发低了。
黄河济南段
牵着马儿度过大黄河?
而选择水路出行就好多了。有水路畅通的话,乘船可以在两地来回直达,不虞会断路。依靠水力顺流而下,几乎可以不停歇的到达目的地,即使是逆流而上,也可以通过轮番操船的方法持续前进。如果要进行运输,水运优势更是可以碾压陆运。
河流水系就像是天然的坦途大道,依靠船舶即可高效率通行。
如果两地有水系沟通的话,一般是没有人会放弃水路而选择陆路的。
除非是出行者晕船,但是晕船的人大概率也禁受不住车马的颠簸吧!
所以,走水陆从北京绕道洛阳,再驶往杭州,是大运河出现以后,北京人民去杭州的优先选择方案。
这个方案要多久?
古代行船的时速是20-25公里每小时,在海上的大帆船顺风可以达到40公里每小时。
我们选内河行船的基本速度20公里每小时,不像骑马要考虑马匹的体力,船是可以沿河不停前行的。
如果是长途旅行的客船,可以在上面生火做饭休息的话,除去偶尔靠岸补给和夜深不便行船的时间,每天行船时间计算为15小时,一天就可以驶出公里了。
从北京到杭州0多公里的大运河,7天就可以到达。
再考虑极端天气不能行船或其他特殊情况的话,安心赶路,10天之内是稳稳的可以赶到的。
这比陆路就方便、快捷多了。
三、京杭大运河出现以后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直到元朝重新统一全国,中国北方一直处在兵戈战乱之中,大运河的北段,即洛阳南北的永济渠和通济渠,一直处在废弛状态。
元朝攻灭南宋,统一全国,大运河重新拥有了疏浚启用的条件。
经过宋朝对江南的经略和发展,以及北方数百年战乱,这个时候的中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江南。
元朝在北京建都(时称大都)后,这个时候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其实已经实质上分离。
元朝迫切需要大运河发挥它的各种政治军事经济作用,重新疏浚并启用大运河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中原萧条,北京到杭州的大运河再次绕往洛阳,就显得多次一举。
于是大运河的脉络又再次转向,不再绕往中原,而是北京直达杭州。大运河也从横向趋势变为完全的南北纵向趋势。
大运河的名称也变更为“京杭大运河”。
就此正身
京杭大运河这条“高铁”一通,就不再需要从洛阳“转车”,从北京到杭州,分分钟直达。
从北京到杭州的正确打开方式,也就切换到了沿着京杭大运河,乘着轻快小舟,领略着北京到杭州的一路美景,轻松愉快的到达,至于时间,肯定是少于在“洛阳”转车的隋唐大运河所需要的时间。
京杭大运河沿岸美景京杭大运河沿岸夜景京杭大运河与淮河相交的枢纽
京杭大运河在元明清三朝都对整个中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沿岸的经济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它是一条贯穿南北的古代大动脉,将中国南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沟通成本降到最低,它所起到的作用是隋文帝设计之初所完全没有想到的。
高铁时代到来后,中国人从北京到杭州才真正的变成坦途大道。乘坐“复兴号”高铁,北京到杭州最快只需要4.5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