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人博教授解读张之洞一个法政改革者的 [复制链接]

1#

张之洞:一个法*改革者的行动逻辑

作者:王人博,中国*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法论坛》主编。

来源:《法学评论》年第1期。原刊责任编辑:刘柱彬。

*王人博教授

摘要:

西学东渐以来的晚清中国,思想论说与行动实践并不总是简单的因果接续,它们依循的其实是不同的逻辑。思想可以就思想而思想,可行动———尤其是有志改革的官场人物的行动却必须审慎地权衡局势、盘计利害。张之洞就是这么一个身处*局旋涡和错综关系中的典型人物。对其行动者角色的研究,是从纯粹的思想领域转向行动领域的学术范式的转换。本文以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为框架,借用“资本”“习性”和“场域”三个关键概念作为分析的原理性依据,通过诏令面询入枢、《劝学篇》书写推介、江楚会奏与新*改革等具体事件,剖析张之洞作为一个法*改革者的行动逻辑。思想追求真理,实践选择策略。行动者必须智慧而审慎,才能实现最大的事功。

关键词:

张之洞布尔迪厄行动逻辑劝学篇清末新*

*张之洞像

1

为什么选择张之洞

晚清中国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中央与地方的二元均衡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中央*府权力虽然具有主导性,比如地方官员的任免、升迁、调动的权力仍牢牢掌握在最高统治者手里,但中央*府推行任何新的*策和举措,都得征询督抚这些地方高级官员们的意见。他们实际上构成了对中央*府权力的某种掣肘,对中央*府的决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有的则以地方官员的身份直接参与决策。特别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以后,太平军不仅事实上占据了中国南方许多省份,而且对满清*府的整个统治也形成了致命的威胁。为了保住这个脆弱的*权,清*府不得不依靠南方省份组织起来的地方军事力量,这便是以曾国藩为核心的湘军、以李鸿章为主轴的淮军的崛起。这类军事力量随着战争的推进和结束,便能非常便利地转化为地方的*治、经济以及社会(人事)优势。地方不仅是京畿之外的区域,也成了与中枢力量匹敌的对手,地方的自立性变得更强了。随着各地兴办现代化军事和现代企业,京畿之外的一些省份变得更加财大气粗。譬如,像湖北武汉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内陆城市在张之洞的调教下成了已超过天津和广州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港口城市,被时人誉为“东洋芝加哥”。而张之洞这个本不起眼的湖广总督也成为继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之后的第三大总督。这也可以说明发生在武汉的辛亥革命为什么与近代的任何一场革命都不同:它不是由一个统一领导的力量推翻旧*权,而是革命的枪声在武汉擦枪走火般地打响,然后各省纷纷独立而完成的。这种情形进一步验证了中央与地方二元格局的失衡:“所谓‘独立’,换言之,便是省的权力自清朝统治体制中脱离出来,由此导致中央集权的王朝统治体制的瓦解”。

在这种新格局之下,地方高级官员有了影响中央中枢的*治走向的本钱和势力。那本文为什么要选择张之洞作为分析对象呢?这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以往研究中国近代转型的范式,要么偏重于制度规章的梳理,要么集中于思想史的领域。思想史的书写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物选择的类型化,即那些游走在现行体制内的边缘性人物或体制外的知识分子。他们通常具有思想的敏锐性,不管他们运用的是西方学的知识还是传统中国学的理路。思想者的表达直截了当,无须转弯抹角,以思想本其所是的样态呈现出来。思想价值的尺度也不依赖实效性,而是以“进步”、“守旧”、“反动”这类进化主义尺度为标准。直言之,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从西方搬来思想和理论并不困难,而这些思想或理论能否以及如何应用于现实中国,却不完全由思想、理论自身说了算。思想与行动在中国始终依据两种完全不同的逻辑。思想与行动事实上的二元化区隔,往往使得纯粹的思想或理论像是浮在水面的一层油,无法直达现实世界里去,更多是以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话语而存在。人们可以随时把这些新思想或理论挂在嘴边,但行动的逻辑仍然是旧的。也就是说,从纯粹的思想领域转向行动领域的研究,这是本文学术范式转换的一次尝试。而在本文看来,张之洞恰恰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行动者。

张之洞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官宦之家,在教育职衔上具有“探花”的文凭和头衔。他前期在满清*府的中央工作,类似于执掌舆论的官员(“清流”),也有主持地方教育、考试的工作经验。后来,被先后调入山西、两广、湖广成为地方最高级别的*府官员,去世前两年进入清*府中央权力中心,官僚生涯达到顶峰。他与他的前辈曾国藩、李鸿章、刘坤一等人不同,后者是靠军事能力、军事才干起家,是通过在刀尖上舔血与满清*权患难相依而获得最高统治者的信任与重用的。张之洞不同,他虽有中法之战的经历,但主要还是靠一张试卷进入清*府的官僚队伍中去的。他所代表的是传统中国知识分子进阶的正常路径,无论是最高统治者的赏识,还是他自身具有过人的*治行*才能,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当然,机遇也是个重要因素。张之洞的崛起,与当时的背景有关。老一辈的同行像曾国藩这些人已相继去世,刘坤一已属暮年。为了制衡李鸿章的淮军以及北洋的势力,满清最高统治者起用张之洞也是传统帝王统御术的通常招数。随着甲午战争的失利,李鸿章的失势是必然的,这都给张之洞提供了*治攀升的机会。而且,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相比有一个显著特点,他的兴趣不仅仅限于物质实力的增强,而且始终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